期刊简介
1980年10月创刊,中华医学会主办,中华医学会武汉分会承办。本刊反映了我国器官移植实验研究、临床研究的进展,以及我国器官移植及其相关学科的发展水平。本刊为“中国科技论文统计源期刊”、国家外科学以及生物科学核心期刊、《中国科学引文数据库》以及《中国学术期刊综合评价数据库》来源期刊,被《万方数据资源系统数字化期刊群》独家全文收录,被《美国化学文摘(CA)》收录,并加入WHO西太平洋地区医学索引。
往期目录
-
1982
-
1983
-
1984
-
1985
-
1986
-
1987
-
1988
-
1997
-
1998
-
2000
-
2001
-
2002
-
2003
-
2004
-
2005
-
2006
-
2007
-
2008
-
2009
-
2010
-
2011
-
2012
-
2013
-
2014
-
2015
-
2016
-
2017
-
2018
首页>中华器官移植杂志

- 杂志名称:中华器官移植杂志
- 主管单位:中国科学技术协会
- 主办单位:中华医学会
- 国际刊号:0254-1785
- 国内刊号:42-1203/R
- 出版周期:月刊
期刊荣誉: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CJFD)期刊收录:万方收录(中), 知网收录(中), 统计源核心期刊(中国科技论文核心期刊), CA 化学文摘(美), 维普收录(中), CSCD 中国科学引文数据库来源期刊(含扩展版), JST 日本科学技术振兴机构数据库(日), 上海图书馆馆藏, 国家图书馆馆藏
一种建立长期血液透析径路的新方法
叶有新;王文娟;应迎娟;胡为民;谢丽平;林娟;王国红
关键词:血液透析, 双腔导管, 右颈内静脉, 头孢唑啉, 生理盐水冲洗, 鞘套, 毡套, 扩张管, 肝素, 导丝, 静脉穿刺, 注射器抽吸, 盐水灌注, 皮下隧道, 睡眠习惯, 使用方法, 结构, 患者, 封管, 导管栓塞
摘要:我们应用带毡套双腔导管为21例无法进行常规内瘘成形术的患者建立长期血液透析径路,进行了2 506次血液透析,取得了满意的结果,报道如下。 一、导管结构 所有病例均采用Quinton带毡套双腔导管,其基本结构与临时性双腔导管相似,中间借助一隔片分为互不交通的两个腔,静脉腔开口在前,动脉腔开口在后。显著的特点是有一毡套,供埋于皮下,起到固定导管和防止致病菌从插管口进入体内(图1)。 图1 带毡套双腔导管模式图二、使用方法 插管部位一般都选用右颈内静脉,有3例患者因睡眠习惯置于左颈内静脉。局麻下,穿刺颈内静脉成功后,经穿刺针放入导丝,将长期留置导管通过皮下隧道,用隧道引条导引至颈内静脉穿刺处。沿导丝慢慢插入鞘套扩张管,退出导丝和扩张管,将鞘套留于血管内,把双腔导管插入鞘套,同时助手按插入的速度将鞘套向两侧成180°撕开,终将鞘套拉出静脉,将双腔导管留置于静脉内。(图2) 每次透析开始前均先用注射器抽吸动、静脉腔开口,见血后从静脉腔注入首剂量肝素,动、静脉腔开口分别与血液透析动、静脉管道相连接开始透析。透析结束后,动、静脉腔分别用10ml生理盐水冲洗,勿使留有血液,然后用含有头孢唑啉的肝素生理盐水灌注封管(头孢唑啉针0.5g+肝素2 000U+生理盐水4ml)。如有导管栓塞现象,则于封管液体中去掉头孢唑啉针,加尿激酶100 000U。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