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简介
1980年10月创刊,中华医学会主办,中华医学会武汉分会承办。本刊反映了我国器官移植实验研究、临床研究的进展,以及我国器官移植及其相关学科的发展水平。本刊为“中国科技论文统计源期刊”、国家外科学以及生物科学核心期刊、《中国科学引文数据库》以及《中国学术期刊综合评价数据库》来源期刊,被《万方数据资源系统数字化期刊群》独家全文收录,被《美国化学文摘(CA)》收录,并加入WHO西太平洋地区医学索引。
点击详情 >主管单位: 中国科学技术协会
主办单位: 中华医学会
出版部门: 《中华器官移植杂志》编辑部
国际标准连续出版号: ISSN 0254-1785
国内统一连续出版号: CN 42-1203/R
邮发代号: 38-27
出版周期 月刊
创刊时间 1980
出版地区 湖北
出版地区 湖北
订购价格 400.00
杂志荣誉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CJFD)
电子信箱: mlunwen@163.com或mlunwen@126.com
往期目录
-
1982
-
1983
-
1984
-
1985
-
1986
-
1987
-
1988
-
1997
-
1998
-
2000
-
2001
-
2002
-
2003
-
2004
-
2005
-
2006
-
2007
-
2008
-
2009
-
2010
-
2011
-
2012
-
2013
-
2014
-
2015
-
2016
-
2017
-
2018

- 杂志名称:中华器官移植杂志
- 主管单位:中国科学技术协会
- 主办单位:中华医学会
- 国际刊号:0254-1785
- 国内刊号:42-1203/R
- 出版周期:月刊
-
体外膜肺氧合用于循环功能不稳定的中国一类捐赠者的器官保护三例
目的观察体外膜肺氧合(ECMO)应用于循环功能不稳定的中国一类器官捐赠者的器官保护效果.方法3例符合“中国心脏死亡器官捐献分类标准”中国一类标准的捐赠者,在器官获取前血流动力学极不稳定,部分器官功能出现不同程度受损.经股动、静脉插管,采用静脉-动脉转流,行ECMO.根据体重、血流动力学及血液气体分析结果,调整ECMO流量.转流时间为6~12h,之后获取肝脏和肾脏用于移植.结果3例行ECMO转流期间......
作者:孙煦勇;秦科;董建辉;农江;赖彦华;聂峰;蓝柳根;周洁蕙;黄晨;李壮江;蓝倩;陈文斗;曲海燕;赵东海 刊期: 2012- 11
-
符合中国三类标准的心脏死亡器官捐赠四例经验总结
目的总结符合“中国心脏死亡器官捐献分类标准”中国三类(C-Ⅲ)标准的器官捐赠及移植的经验.方法2011-2012年间,符合C-Ⅲ标准的心脏死亡器官捐赠(DCD)者4例,在手术室进行可控性心跳及呼吸终止后,进行了器官捐赠.获取器官的热缺血时间为7~15min.结果除1例捐赠的肝脏进行快速病理学检查外,其他器官均质地良好.捐赠器官用于肝移植3例,肾移植8例,手术顺利,仅1例受者出现移植肾功能恢复延迟,......
作者:魏来;张伟杰;明长生;曾凡军;周平;昌盛;杜敦峰;郭晖;陈知水 刊期: 2012- 11
-
单中心心脏死亡和脑死亡供肺肺移植临床经验总结
目的总结单中心脑死亡器官捐赠(DBD)和心脏死亡器官捐赠(DCD)的供肺获取以及肺移植的临床经验.方法11例潜在器官捐献供者进行了术前评估,所有供者均进行痰培养、床旁支气管镜、胸部X线片及血液气体分析等检查.11例供者中,6例为DCD供者,5例为DBD供者.1例DCD和2例DBD供者因两肺广泛炎症浸润,氧合指数差未行供肺获取;1例DCD供者因心跳停止时间过长未行供肺获取;其余7例临床评估供肺良好,......
作者:毛文君;陈静瑜;郑明峰;吴波;叶书高;刘峰 刊期: 2012- 11
-
尿液中IP-10、Mig和OPG含量与移植肾排斥反应相关性的临床研究
目的探讨肾移植受者的尿液中人干扰素诱导蛋白10(IP-10)、γ干扰素诱导单核细胞因子(Mig)和破骨细胞抑制因子(OPG)含量与移植肾排斥反应的相关性.方法采用回顾性巢式病例对照研究,以活检证实发生急性排斥反应的受者20例为排斥组,另选肾移植后肾功能恢复良好的受者20例为对照组,于术后第1天起,连续30d留取晨尿,利用Luminex2000检验操作平台,通过PlexMark三联肾损伤标志物试剂盒......
作者:陆瀚澜;张鑫;陈瑜;郑鳕洋;傅尚希;张雷;周梅生;曾力;朱有华;王立明 刊期: 2012- 11
-
心脏死亡器官捐赠应用于腹部多器官移植二例
目的探讨心脏死亡器官捐赠(DCD)应用于腹部多器官移植的可行性及疗效.方法2例乙型肝炎肝硬化、肝癌合并2型糖尿病患者接受保留自身胰腺的多器官(肝、胰和十二指肠)移植,供者为符合“中国心脏死亡器官捐献分类标准”中的中国三类(C-Ⅲ类)标准的2例男性捐献者.采取多器官联合切取法完整切取供者的肝脏、胰腺、十二指肠和部分空肠,利用供者的髂外、髂内动脉将供者的腹腔干和肠系膜上动脉成型为一个出口,与受者的腹主......
作者:胡安斌;何晓顺;欧阳杰;李强;朱晓峰 刊期: 2012- 11
-
心脏死亡供者供肾儿童肾移植一例
目的探讨心脏死亡供者供肾儿童肾移植的临床效果.方法供者为男性,年龄49岁,属“中国心脏死亡器官捐献分类标准”中的中国三类;受者为男性,14岁,原发病为肾病综合征、慢性肾功能衰竭.取供者右侧肾脏作为供肾,供肾动、静脉分别与受者髂总动脉、静脉行端侧吻合,移植肾输尿管内置带线双J管后与受者膀胱行隧道式包埋手术,将移植肾放置于受者右侧髂窝上方腹膜后腔.供肾热缺血时间为12min,冷缺血时间为2h.使用巴利......
作者:杨青彦;王长安;曾凡军;韩健乐;韩林;杨俊伟;杨帅平 刊期: 2012- 11
-
肝移植术后肝脏局部淋巴细胞增生性疾病的诊断和治疗
目的探讨肝移植术后肝脏局部淋巴细胞增生性疾病(LL-PTLD)的临床诊断和治疗策略.方法回顾性分析2003年7月至2011年7月间3000余例肝移植受者中发生的6例LL-PTLD的临床资料,并通过Pubmed和万方数据库检索到6例LL-PTLD患者的相关文献报道,共对12例LL-PTLD患者的诊断及治疗经验进行总结和分析.结果所有患者均经过病理检查确诊LL-PTLD.LL-PTLD的发生率约为0.......
作者:姜然然;张建军;朱志军;郑虹;邓永林;潘澄 刊期: 2012- 11
-
国内首例夫妻间配对交换捐肾肾移植报告
目的回顾分析国内首例夫妻间配对交换捐肾肾移植的资料.方法2006年4月2对夫妻进行了配对交换捐肾肾移植.受者1为男性,血型为O型;供者1为受者1的妻子,血型为A型.受者2为女性,血型为A型,曾接受过肾移植,移植肾功能衰竭后等待再次肾移植;供者2为受者2的丈夫,血型为O型.2对供、受者均在充分知情的情况下自愿同意与另一对进行交换配对肾移植.结果移植手术均顺利.受者1移植肾共计存活21个月,受者于移植......
作者:朱兰;陈忠华;曾凡军;张伟杰;刘斌;王海灏;方泽民;明长生 刊期: 2012- 11
-
骨髓内皮祖细胞输注后在肝纤维化大鼠肝脏内的示踪研究
目的建立PKH26荧光标记肝纤维化大鼠骨髓内皮祖细胞(EPC)的方法,观察PKH26标记的EPC输注后在肝纤维化大鼠肝内的迁移和分化情况.方法分离和培养肝纤维化大鼠骨髓源性EPC,并在体外进行PKH26荧光标记,通过荧光共聚焦显微镜观察和采用流式细胞仪检测PKH26的标记率,并观察荧光标记对细胞生长状态的影响;将PKH26荧光标记的EPC经尾静脉输注入肝纤维化大鼠体内,观察其在大鼠肝内的迁移示踪情......
作者:兰玲;于静;刘冉;刘博伟;张昊;袁媛;贾长河 刊期: 2012- 11
-
RANTES在CD4+Tm细胞介导小鼠心脏移植急性排斥反应中的表达及意义
目的探讨趋化因子RANTES在CD4+记忆性T淋巴细胞(Tm细胞)介导的小鼠心脏移植急性排斥反应中表达的变化及意义.方法以Balb/c小鼠为供鼠,C57BL/6小鼠为受鼠,进行皮肤移植,提取并纯化受鼠脾脏中的CD4+Tm细胞.分为两组进行实验:实验组,C57BL/6小鼠输注1×106个CD4+Tm细胞,第2天以Balb/c小鼠为供鼠,进行颈部异位心脏移植;对照组,C57BL/6小鼠未输注CD4Tm......
作者:周小彪;单忠贵;梁华;邱水玮;林智 刊期: 2012- 11
动态资讯
- 1 尿毒症合并严重纯红细胞再生障碍性贫血患者肾移植一例
- 2 肝移植同时左侧结肠部分切除并一期吻合一例
- 3 短肠综合征合并高位肠瘘患者施行亲属活体小肠移植一例
- 4 终末期肺病患者等待肺移植期间的临床分析
- 5 肝再生增强因子对大鼠腹腔移植的肝细胞的影响
- 6 胸腔不匹配受者肺叶移植治疗终末期肺病34例
- 7 自噬在肝移植缺血再灌注损伤中的研究进展
- 8 尸肾移植后应用他克莫司的临床观察
- 9 Tju103和CTLA4-Ig联合诱导主要组织相容复合物半相合小鼠骨髓移植耐受
- 10 恒河猴外周血pDC1/pDC2的分离和细胞表现型的研究
- 11 他克莫司在出现环孢素A毒副反应的肾移植受者中的应用
- 12 酶联免疫斑点技术在心脏移植术后早期诊断急性排斥反应中的作用
- 13 肾移植受者同时服用西罗莫司与低剂量环孢素A免疫抑制方案的探讨
- 14 自发免疫耐受大鼠移植肝内调节性T细胞的生物学特性
- 15 肾移植后泌尿系统肿瘤患者应用西罗莫司替代钙调磷酸酶抑制剂九例
- 16 血管内皮生长因子的表达对肝癌患者肝移植预后的影响
- 17 大鼠肾移植后载脂蛋白M的表达变化及其在急性排斥反应中的作用和机制
- 18 霉酚酸酯治疗慢性移植物功能减退的多中心研究
- 19 猪同种异体肠道引流全胰十二指肠移植
- 20 他克莫司对小鼠T_H17型细胞分化增殖的影响及其机制